褐斑病的病原為尾孢菌Cercospora insulana Sacc,分生孢子梗淡褐色,束生。分生孢子無色,鞭形,具3-7個隔膜。大小30-983.4-4微米。本菌生長發育最適溫度27-30℃,37℃以上或5℃以下停止發育,致死溫度為45℃。
該病全年都可發生,但以高溫高濕的多雨炎熱夏季為害最重。單株受害葉片、葉鞘、莖稈或根部,出現梭形、長條形、不規則形病斑,病斑內部青灰色水浸狀,邊緣紅褐色,以后病斑變成黑褐色,腐爛死亡。草坪上開始發病時,常出現大小不等的近圓形枯草斑。條件適合時,病害發展很快,枯草斑直徑可從幾厘米擴展到一二米。由于病斑中心的病株可以恢復,結果使枯草斑多呈“蛙眼”狀,即中央綠色,邊緣為枯黃色環帶。
在清晨有露水或高濕時,枯草圈外緣(與枯草圈交界處)出現由萎蔫的新病株組成的暗綠色至黑褐色的浸潤圈,即“煙圈”(由病菌的菌絲形成)。這種現象只是在葉片很濕或空氣濕度很高時才可能出現。在病鞘、莖基部還可看到由菌絲聚集形成的初為白色后變成黑褐色的菌核,易脫落。在修剪較高的多年生黑麥草、草地早熟禾、高羊茅草坪上,通常沒有煙圈。有經驗的草坪管理人員,在病害出現之前12至24小時能聞到一種霉味,有時一直到發病后。若病株散生于草坪中,就無明顯枯草斑。該病還可在冷涼的春季和秋季引致黃斑癥狀(也稱為冷季或冬季型褐斑)。結縷草受害以健康草株中鑲嵌著枯死株的環狀斑為典型癥狀。褐斑病的癥狀表現很復雜,常受草種類型、品種組合、氣象條件及病原菌的株系、立地環境和養護管理水平等方面影響。
褐斑病化學防治時可使用森活粉秀康750倍液+三思1000倍液噴霧處理,或者使用葉健750倍液+三思1000倍液噴霧處理,均間隔7天左右連續使用2-3次。